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484|回复: 0

【收藏】文房四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0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
人类文明自诞生时起,人们便以各种方式将文明的果实保留下来,使我们能够领略到先辈的风采与创造,同时也使我们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房用品尤其是“文房四宝”,作为文明的载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很早就已有“文房”之称,笔、墨、纸、砚则被誉为“文房四宝”。在用于书法、绘画的文化艺术工具中,仅这四样宝,就已备受文人的喜爱和珍藏。这四宝是最基本的工具。<br />(一)毛笔<br />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勉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流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鳞角。<br />  中国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实物中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在湖北省随州市的曾侯乙墓中,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笔。随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了战国笔,其他很多地方也分别出土了我国早期不同时候的笔,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br />  汉代制笔头的原料除了兔毛之外,还有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硬毫软毫并用。同时,笔管的质地和装饰也丰富起来。汉代以后,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对笔的要求也更高了。唐代时,安徽的宣州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宣州所制之笔称“宣笔”,并成为每年向皇帝进献的贡品之一。宣笔以兔毫为主,笔头多短而硬。宋代时,安徽宣州的诸葛高,诸葛元,诸葛渐以及歙州的吕道人、黔州的吕大渊等人发扬光大了制笔技术。元代时,大量笔工南流,制笔业中心从宣州移到浙江吴兴,昔日宣笔的喧赫地位逐渐被浙江湖州、嘉兴一带所制的“湖笔”取代。湖笔以山羊毛,黄鼠狼毛为原料,称为“羊毫”与“狼毫”。明清时期是中国制笔业发展的鼎盛期,供皇室的“御用笔”和官府用笔,制作精致华丽自不待言,就连民间使用的毛笔,也十分注重装饰和美观。当时用作笔管的质材有竹,玉、雕漆、象牙、瓷,珐琅等,在笔管的装饰上,也尽一切修饰之能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剔红山水人物纹笔管<br />明 长21·5厘米<br />  笔管及笔套均剔红山水人物花鸟纹,天、地和河水用细腻的锦纹代表,漆色深沉油亮,刀法圆润,形象生动,为明剔红精致作品。<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白玉雕花笔杆<br />清中期 15.5XlO.2X2厘米:长20·7厘米<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木柄错银丝嵌象牙毛笔<br />清 末 长37厘米<br />  木制笔管,呈螺旋状,末端镶嵌象牙,并错银丝,工艺精致巧妙。<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象牙刻花卉人物纹笔管 (一对)<br />民国 长22·6厘米<br />  笔管和笔帽以象牙制成,上刻花卉人物纹。并题诗词,落款小亭。题诗流畅秀美。使用笔的旧时,也令人欣赏不已。<br /><br /><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菠萝漆管狼毫笔<br />民国 长13·5厘米<br />  笔管由菠萝漆精制,白牛角为笔首和笔的末端,狼毫坚挺,竹管上刻:“兰宇北狼毫,屯庐主人属,张云栋精制。<br /><br />(二)墨<br />墨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内含丰富,古人曾云:“有佳墨,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一方优质墨往往直接影晌到书画家的情绪与创作。<br /><br />墨种<br />商品墨,这类墨在墨的产量中占有大部分,是制造用以公开出售,供一般人书写使用的。墨模的雕制都比较简约,墨品形制普通适用,选烟用料也比较一般,但也有优劣品级之分。<br />珍藏墨,这类墨缺少实用价值,因其选料的精美、制作的工细以及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而成为好事者和收藏家竞趋的品类。这类墨出于自用和收藏而由墨家定制,也有向外出售的,但质量大大高于一般的商品墨。<br />雅玩墨,这类墨多由雅好此尚的文人、官吏向墨家定制,署上制者名款、诗词、斋室名、书画图案等,作为自用或馈赠之用,选料做工,都比较精致,一直为收藏家所珍爱。<br />贡御墨,清代御墨始于康熙年间,御书处所制御墨远逊于徽墨,但御墨中有徽州墨家承制的,则不可同日而语。皇家用墨的另一个来源是地方官员的进贡或政府征贡。地方官员进贡的墨,一般都题有“臣某某恭进”字样,或题墨家名款“臣某某制”等字样。这类贡墨,都选料上乘,刻模精细,不惜工本,务求精好。<br />礼品墨,为祝贺人家生日、婚礼及幼童开蒙之类喜庆之事的馈赠礼品。这一类墨大多有精美的装懂,施以漱金,如“寿屏墨”、“百子图”等,但这一类墨在选烟用料上并不很讲究,只讲求外表的华贵与精致,故其实用价值、质量一般逊于其他类墨。<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仿古藏烟墨<br />清 53X14X5厘米<br />此五锭墨墨质坚润,默黑光洁。墨品正面饰有“双龙戏珠”图案。正面和背面分别有楷书“御赐宰相箕裘状元衣钵”、“长洲彭氏制墨”,并铃盖“江浙第一世家”、“天涯过客”等篆书印章,全部采用漱金手法,精美华贵。侧面镜楷书阳识:“光绪二十有八十日天涯客属苍佩室主人选烟”。<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乾隆御墨<br />清 长16·1厘米<br />椭圆形,边有落款:“大清乾隆御制”。墨的一面为山水纹,高士安坐,侍童煮茶;另一面为云凤纹,中描全刻字:“与茶奚必较新陈”。<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漱金家藏墨<br />清 长6·5厘米<br />一盒共10锭,“天都詹正元制”款。10锭墨如出一模,背面“漱全家藏”。四字隶书,并绘有石流云纹,十分精致。<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  胡开文羲记监制墨(两方)清 长13厘米<br />正反两面分别为“铁如意”和编钟纹样,侧面刻:“徽州屯镇胡开文姜监制”。<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棉花图诗墨一套(八方) 清 长11厘米<br />  狭长条状墨共8方,正面为摘尖、拘节、纺线、布浆、上机、弹花、练染、换经等8道工序的图案,背面为文字详解,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制作精美,图案绘画性强。其中有一断接。<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博古形彩墨一套 (八件)<br />清嘉庆 长11.8厘米<br />  此套墨墨彩分红、黄、绿、紫等色,墨形有钟、饶、瓶、北齐造像等,其造像背光上刻有北齐“开统四年……”铭文。边刻:“嘉庆二年制”及“略园主人精选”等文宇。<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五老图墨<br />  此盒墨共5锭,形状各异,上雕有各种纹饰和图案,构图精美,意境深远。<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炼石补天墨 清中期 长11.5厘米<br />  此墨呈方条状,背面楷书“炼石补天”四宇,悬针篆体,艺术性强。“如松堂”款。<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仿古墨四锭<br />清中期 10.2厘米;8.5厘米;6.5厘米;10厘米<br />  此四锭墨呈圆形、长形和椭圆形等形状,上均刻有精美图案和文宇,乃墨中精品。<br />(三)纸<br />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越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现了麻制的纸,但很粗糙。从目前出土的早期古纸及其年代顺序,可以归纳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纸那时已用于文字的书写。东汉蔡伦采用多种原料改进制纸方法,使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为提高。唐代的造纸业非常发达,宣州出宣纸、江西临川出薄滑纸,扬州出六合笺,广州出竹笺等,都是上等纸品。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自唐以来历代相延。起初用青檀树皮制纸,后逐渐扩大到用桑、竹、麻等十几种原料。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古代诗人誉之为:“滑如春冰密如茧”,并被称作“纸中之王”和“纸寿千年”。<br />墨派和墨家<br />  各家制墨,都有其不同的制墨风格与独特的墨品,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因徽墨的赫赫声名,除徽墨之外的其他制墨业者,可置而不论。所谓墨派,即指徽墨的歇县、休宁两派。自李廷哇落籍徽州以来,千余年间徽州墨家辈出,又无不以其各自的艺术风格称誉一时,所谓歙县、休宁之分,仅是就其艺术趣味、墨品等进行的区分。<br />  歙县派墨家作品风格品类繁多,墨家辈出,以富丽堂皇、制工精致为主。明清两代,朝廷贡墨及地方官员贡墨,多由歙县墨家制造,另外,文人雅士,自造用墨,也多托歙县墨家办理。休宁派中以汪、吴二氏为重镇,子孙迭兴,代有名家。同时,休宁派墨家多好诗文,许多人同时就是文人士大夫,故所造之墨,以文雅凤致着称。休宁派墨家首创集锦墨,对后来制墨意趣有很大影响。同时,休宁制墨,还有朴素实用一路,畅销各地,中间亦不乏质优品精者。<br />  有作品流传于世的徽墨制作名家很多。明代有方于鲁,万历间墨家,字建元,号太玄,墨隐山人,室名佳日楼、如如室,歙县人;程君房,万历间墨家,名大约,宇幼博,一字君房,号墨隐道人,室名还朴斋、宝墨斋、玄玄室,歙县人;叶玄卿,万历间墨家,别号如道人,室名苍苍室,休宁人,所制太乙玄灵、世宝墨为世称道;吴去尘,天启、崇帧间墨家,名拭,宇去尘,室名浴研斋,休宁人,所制墨不加漆衣,颇有古风,又雅致精好,为士林推重。清代有曹素功,名圣臣,宇冒言,号尽鹿,歙县人,为徽墨四大家之一,所制紫玉光,世推为精品;汪近圣,别署鉴古斋,休宁人,为徽墨四大家之一;汪节庵,名宜礼,歙县人,乾隆间声誉颇盛,为徽墨四大家之一;胡开文,别署苍佩室,歙县人,为四大家后起而秀出者,所制墨畅行大江南北。另外还有吴守默、胡星聚、吴天章等,均是清代着名墨家。<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金绘云龙宫纸<br />  清晚期 65X65厘米 带金绘龙纹原盒。<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金绘龙纹宫纸<br />清 56.5X56.5<br />  宫纸上绘有各种花纹图案,纸质较佳。带全绘龙纹原盒。<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金绘云龙宫纸<br />清晚期 56·5X56·5厘米<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染红宫廷用纸<br />清晚期 271.5X136厘米<br />  此宫纸的一些部分被染红,属于清宫廷用品<br />(四)砚<br />  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干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中国四大名砚之称始于唐代,它们是端砚、歙砚、洮砚,红丝砚。宋代澄泥砚兴起,今日称之为四大名砚的是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加上红丝砚,应是五大名砚。事实上,中国古砚品种繁多,远不止此,如松花石砚、玉砚、漆砂砚等,在砚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br />澄泥砚<br />  顾名思义,澄泥砚为泥所制,而且是烧制。产地却莫衷一是,有河南虢州说、山西绛州说、山东青州说,虽各有说法,但都没有离江河太远,古人说取河泥澄而制砚不假。只是这个制法却颇费周折,光是淘洗澄结便要一二年,出泥后“令其干,人黄丹团和搜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其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阴干,然后以利刀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再用黑蜡、米醋相参蒸多次。如此繁复的工序,使砚台坚如铁石。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制作工艺繁复而产量甚低了。加上石砚中的佳砚理当比泥砚更胜一筹,流传久远者当然比泥砚更多。到清代,澄泥砚己经没落衰微,偶有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澄泥云龙砚<br />明 直径16厘米<br />  此砚雕刻工艺精湛,讲究造型之美,三足等距而设,云龙纹十分细腻,砚池设于其中,乃典雅精致之作<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仿汉石渠阁澄泥瓦砚<br />清乾隆 16.5X9.9厘米<br />  砚为澄泥制成,澄泥色泽深沉。仿汉石渠阁瓦砚,形制俊巧,制作规整。砚上题刻仿汉石渠阁瓦砚。上刻乾隆御题诗,所刻文宇篆法婉转流畅,雕刻规范。乾隆时期宫廷御用品。<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蛙形澄泥砚<br />清中期 11x4.7厘米<br />  此砚分为盒身与盒盖两部分,二者相扣,形如瞻除。质地坚细耐磨,与石无异。底部有楷书阳识“陕州澄泥”四字。<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澄泥仿汉瓦延年益寿纹砚<br />清中期 10·5厘米<br />  澄泥质地坚硬细腻,所制砚仿汉瓦形,形制规整,背雕“延年益寿”四宇。配红木盒,绘古松山水图。<br />歙砚<br />  歙砚别名龙尾砚,用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龙尾山歙石雕琢而成。在名目繁多的歙砚之中,罗纹砚最易发墨,最 宜笔锋。罗纹砚中,以纹理细密的古犀罗纹、鱼子罗纹和暗细罗纹为最佳。歙砚因其石纹各异而拥有不少雅称,如金星砚,砚石中洒布金黄色点,黑地黄星,宛若夜幕繁星;罗纹砚,蓝黑细线似罗纹,细的如盘发,粗的似卷带,起波的灵动,像卵石见扁见圆;蛾眉砚,卧蚕、柳叶都似眉,长的长,短的短,有的还成双成对,恰似脸上挂双眉。另外还有鱼子纹、瓜子纹、枣心纹、算子纹、松纹、豆斑纹、角浪纹等,雕砚名家们一般都会因材琢砚,让纹彩尽量展现出自然纯朴的姿色,使得天工妙手合一,交相辉映。<br />尽管罗纹歇砚实用价值很高,但名气并不是最大,歙砚中名气最大的是金星砚。从唐代开采歇石以来,金星砚的名气一直高居首位,被人们认为是歙砚的代表。金星砚硬度高,坚润耐磨,且越磨越亮,冲洗容易,光亮如初,是砚中之上等佳品。<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歙砚<br />宋 长22·3厘米<br />  此砚整体造型虽不加繁复的雕饰,却古朴韵味十足,从造型、年代、用材诸方面都是绝好的收藏品。<br /><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仿汉未央砖海天初月砚<br />清乾隆 长14.3厘米<br />  歙石质地,椭圆形。砚堂光素滑润,墨池为弦月形,如海月初升之状。砚首壁刻楷书:“仿汉未央砖海天初月砚。”砚背题乾隆御题铭。<br />端砚<br />  “玩古”而藏砚者,如若没有端砚在室,行内人便会嗤之以鼻。端砚是中国名砚的代表,它在中国砚中龙头老大的地位从来就不曾动摇过。端石石质坚实细润,产于广东端州高要 (今肇庆)斧柯山,端州之石所制之砚为端砚,但同为端砚,质地和花样却差别很大。<br />  端砚上的纹彩和石眼是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作之美。端砚的纹彩有青花、鱼脑冻、蕉叶白、玫瑰紫、胭脂火捺、猪肝紫、冰纹、翡翠、金星点、金银线、马尾纹、天青等,其中青花又分玫瑰紫青花、子母青花、雨霖墙青花、蛤肚青花、蚁脚青花、点滴青花、鱼仔队青花等,文人雅士们穷其辞藻,把端砚形容得百花齐放。端砚的石眼名称也很多,如鹤哥眼、鸡翁眼、猫儿眼、鸭鸽眼、绿豆眼等,其中以猫儿眼最奇妙,瞳中垂一直线。总体上我们将其分为活眼、死眼和泪眼。活者限瞳外有数重眼晕;死者瞳外无晕且内外焦黄;泪者整眼朦胧昏涩且眼下见滴水状。活眼叉以晕层愈多愈青碧且直径在1厘米以上为极佳,死眼居其次,泪眼为再次,但有眼端砚总比无眼端砚要好。<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端石随形砚<br />明 20.5X14·5厘米<br />  砚材选自端溪大西洞坑,石质柔润,抚之似婴孩肌肤。砚面上部两眼,其一为 鹦鹉眼,套五圈颜色,炯炯有神;另一端眼,似流星赶月。<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端石雕云龙随形砚<br />明 19X12·5厘米<br />  此砚选用端溪上等子石制成,敲击时发出木音,质地坚实、细腻、温润,故而“贮水不耗,呵之即泽”。美砚的纹理尽显其上,锦上添花的是其右上角有一圆而有睛的石眼,更是美轮美奂<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端石雕云纹砚<br />清初 22.5X24厘米<br />  端石材质厚重硕大,纹理细腻润泽。随形刻云纹,流畅舒展。砚背刻数十字,文字雕刻规整流畅<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端石雕云龙纹砚<br />清中期 2OX17·5厘米<br />  端石材料厚重,石质细腻。上端刻云龙纹,背刻山水楼台,古柏苍松。构图疏密有致,雕工道劲有力。配木盒。<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端石雕松纹砚<br />清中期 23X20·5<br />  该砚石质地细腻温润,火捺极为明显,砚池随形雕刻而成,典雅古朴。砚背雕苍松纹,纹饰流畅细腻。此砚从石质到雕工,均为端砚之上品,十分少见。配木盒。<br /><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黄任款鱼形端砚<br />清乾隆 24X13厘米<br />  端砚台,形制端正,呈鱼形状,上部砚眼巧制鱼头,下部雕鱼尾及海水纹,其质细腻滋润,底部题黄任诗一首,为端砚中罕见珍品。配紫檀木盒。<br />洮砚和松花石砚<br />  黄河上游有一条叫洮河的支流,源自甘肃、青海相邻的西倾山东麓,经岷县而北折,人临洮县去永靖县城左流入黄河。其上游洮州(今临潭县)附近河段产一种石头,呈绿蓝色,近似绿松石的颜色,多带回形、曲形纹,质地细腻但不坚,制砚极佳,当时人称其为洮砚。从唐代发现洮河石可制砚到明代洮砚衰减,极盛时期只在唐代,今日传世或出土的洮砚十分罕见。洮砚之石采自洮河深水处,洮砚中的鸭头绿、鹦哥绿二品均碧绿润泽,石理中有回曲纹的纹丝,或如波翻浪滚,或似云涌霞飞,雅丽自不必说,还柔嫩得令人怜爱。除这种最为清丽动人的绿洮石之外,还有一种红洮石,色彩有些浓艳,较为稀少,不如绿洮石常见。但绿色石砚并非洮砚一家,绿端砚、绿松花石砚、绿贺兰石砚、绿易县石砚等各有千秋,区别时要细审纹理,并看是否有绿洮石中常见的微量黑色墨筋或墨点。<br />  松花石砚也是中国名砚之一,曾与端砚、歇砚、洮砚齐名。这种砚以松花石为原料制成,松花石又名 “松花玉”,因产于中国东北长白山区混同江砥石山松花江的发源地而得名。砚石以绿色为主,与红色颜料可以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松花石砚在清代被视为国宝,专供御用。松花石的色彩有深绿和浅绿,而且杂有黄色相紫红色,紫绿相间,纹如刷丝,有如大海的波涛、流水般的旋涡、平行之纹理等。其申,以深绿色的刷丝为上品,刷丝纹中的精品又似孔雀石。常见的松花石砚大都简洁实用,以规矩造型为多,突出石质的美丽。这主要是因为松花石的硬度偏高,砚工在制砚时取砚材的断面,以显现石材的刷丝纹理。造型上依材定形,因形施艺,线条均匀,边缘齐整,主题鲜明,这是松花石砚独特的雕刻风格。松花石砚的雕刻内容极其丰富,有苍松翠柏、青竹红梅、行云流水、侮淮云月、山水花卉、龙凤、云鹤以及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等题材。<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松花石云龙纹砚<br />清 33.3X24<br />  体制硕大,长方形,墨池浮雕云龙纹,龙形威武,砚背刻铭:“质真温润受墨自生光泽,乾隆庚申清和月,御铭。”<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洮河砚砖<br />清 长20厘米<br />  砚砖由洮河石制成,呈绿色,质地光滑润泽,为徐世昌旧藏。<br />红丝砚<br />  端砚、歙砚尚在悄然掘起时,唐代发现在青州(今临驹县)沂山北麓老崖固的红丝石已成为制砚良材,在宋代曾长时间独领风骚,被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列为天下名砚之首。红丝石砚之所以称为红丝砚,是因为石中见红丝多者达十多层,或紫地,或橘黄地,华丽和谐,十分悦人恨目。红丝砚不但美轮美奂,且质地优良,研墨液如油,蓄墨色似漆,匣藏不干涩,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红丝砚内蕴天然的纹埋和色彩,千姿百态,独具特色,或似山水云雾,或如阳光月晕,或类人物兽禽,有的像裂而不断的冰痕,有的则是旋转不绝但又层次分明的丝纹。其色泽品种也是多种多样,有紫红地中灰黄丝纹、黄丝纹、红丝纹等。<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青州红丝灵芝砚<br />清中期 12.3X7·2厘<br />  青州红丝石,砚质滑润细腻,纹理自然精美,端有刻铭。砚池中有一灵芝生成,其光芒般细腻的射线形装饰纹,证明着它的宝贵与灵性。<br /><br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r /><br />山东红丝砚<br />明 17X11·7厘米<br />  山东红丝石,长方形,回纹边框,墨池自然下挖并雕麒麟纹,形制古朴端庄。底边均有刻铭。<br /><br />
新靖江论坛(www.xjjbbs.com www.052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线电话:0523-84837888|站务咨询:18952637888|手机客户端|手机版|小黑屋|新靖江论坛 ( 苏ICP备18055248号 )

GMT+8, 2024-6-1 15:10 , Processed in 0.19289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