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68 发表于 2024-2-11 08:14

在靖江,以前过年是有程序的……

​又过年了,可有人总觉得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的发展是主要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过年要放爆竹,不放爆竹怎么能算过年呢?老祖宗就说,“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爆竹是过年的标配。但现在,从安全角度考虑,从环保角度考虑,爆竹在城市是禁放了,热闹的除夕变得静悄悄了。
以前过年必定要走亲戚,现在微信上拜个年,红包发发,这个程序就略掉了。更重要的是,以前过年意味着可以大快朵颐,可现在,物质条件和几十年前天壤之别,天天都是过年。反而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体验和感受。所以,年味确实有点淡了。其实,文化传承的缺失也是年味渐淡的一个原因。以前过年更具程序感和仪式感。不信请看一首靖江民歌:过年忙:廿四送灶,廿五和酵,廿六蒸馒头,廿七炒蚕豆,廿八掸堂尘,廿九吃馄饨,三十夜贴门神,年初一看龙灯,年初二拜丈人。这是在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靖江县资料本》上摘抄的,权威性毋庸置疑。“廿五和酵,廿六蒸馒头”,这些事历历在目。那时候蒸馒头可是技术活,不是家家都会做的。有专门蒸馒头的人,挑着蒸笼,一个埭一个埭的蒸。一般是选择一户稍大一点的人家,用他们家的灶,需要蒸馒头的人家要自带柴火,自带发好酵的面,印象中能有馅的人家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家都是蒸的“条子糕”,没馅,蒸熟后切成片,亲戚来了上锅一蒸,配一碗枣子茶,就是过年时标准的待客之道。这首短短的民歌中还有许多没说全。“廿七炒蚕豆”不假,但还有不少人家“爆炒米”,就是爆米花。也得请人。爆米花的手艺人在一个埭上一坐就是一天,小孩子们围着那个铁家伙,紧张兮兮却又充满期待的等着那惊心动魄的“砰”的一声。四散而逃旋即又欢呼雀跃。
还有一个很具年味的事,那就是生产队捉鱼和分鱼。捉鱼一般也在廿七八。要提前几天请鱼鹰船。也有组织自己埭上人下网的,但由于不专业,鱼获总不能使人满意。还是鱼鹰抓鱼更刺激,充满了观赏性。河岸上都是人,每一条鱼被鱼鹰叼上船总会引起一阵欢呼。小孩子的眼睛都睁得很大,生怕大鱼被鱼鹰的主人偷偷藏起来。有的小孩信誓旦旦的说,他知道鱼船上的暗隔在哪里。引来小女孩们崇拜的目光。分鱼一般在生产队的“野场”上进行,由队里最具公信力的人把鱼搭配成相应的份数,编上号,然后抓阄。大人小孩在“野场”上穿梭,评头论足。每个人都很开心很愉悦,这样的幸福和过年紧紧联在一起。那些消失了的,都是美好的回忆,也是我们苦苦追寻的“年味”。昨日不再,来日方长。不知道你在哪个年龄段,您心中最美好的年味是什么样的呢?

A我记得 发表于 2024-3-23 16:35

70后童年的快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靖江,以前过年是有程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