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511|回复: 0

中国的汽车“精英”让谁给阉了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9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
<STRONG><SPAN class=bold>中国汽车精英让谁给阉了 ?????</SPAN><BR><BR></STRONG><DIV class=t_msgfont id=message109177271>前几天偶然看到一个报道,9名韩国起亚汽车公司的雇员及前雇员因涉嫌非法向中国车企出售汽车制造核心技术,被韩国检控机构起诉。韩国媒体称,这是中韩首例涉及汽车技术的商业间谍案。起亚汽车(中国)公司总经理郑畅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起亚“索兰托”已在中国国内发现多起涉嫌抄袭设计事件,公司正在收集资料,已传到韩国总部,并在研究知识产权问题,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考虑起诉相关中国厂商。<BR><BR>    起亚“索兰托”是个什么档次的车我不清楚,但我感觉技术一定不及“神六”,也比不了“宝马”“奔驰”,一个这样的低等车技术中国的汽车业精英做不了!!!<BR><BR>    中国汽车发展50多年了,合资(学习)也搞了20多年了,这样的档次的汽车技术都没有掌握?我们不得不问,我们的汽车精英怎么啦?你们怎么就集体失语了?中国汽车精英让谁给阉了?!<BR><BR>    看到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公路上、停车场及生产线上几乎都是外国车、外国品牌,你们还真的能忍下去!<BR>    看到中国人辛苦赚来的,滴着鲜血,浸着汗水的人民币无声无息地流进国外厂商的口袋,我们的人民在用国外两倍的代价享受汽车文明,你们还真的能忍!!<BR>    看到汽车这种国外的夕阳产业、淘汰产品在中国大把捞钱,国家民族的血液在慢慢流失,你们还真的能忍!!! <BR>    <BR>    看看和我们相邻的两个小国的汽车发展史吧:<BR><BR>    日本汽车制造业的开山者应是吉田真太郎,1904年他成立了东京汽车制造厂,三年后制造出第一辆国产汽油轿车“太古里1号”。1967年日本即超过德国而成为第二大汽车生产国。<BR>    日本汽车工业大发展是1950年到1967年,日本人用了16年使日本成为世界汽车巨人。<BR>    在看看韩国:韩国最早从事汽车生产的公司是起亚汽车公司,始建于1944年12月,但二战后由于***势动荡,公司长期处于不景气的状态。韩国汽车业的真正起步在60年代初,各汽车厂商以组装进口零部件生产整车的方式开始试制汽车,直到1970年,韩国的汽车年产量仅为2.8万辆。<BR>  进入70年代,韩国政府实行“汽车国产化”政策,各汽车公司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生产技术。1973年,现代汽车公司引进日本三菱公司发动机、传动系和底盘技术,1975年便开始自己开发生产汽车,并大量向非洲出口。国产化政策使韩国的汽车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1985年,韩国的汽车年产量为37万辆, 1986年达到60万辆,1989年年产量为113万辆,1990年产量达到132万辆,在随后的五年时间里,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5%左右,1995 年达254万辆。韩国汽车业也形成了以现代、起亚、大宇、双龙四公司鼎足的市场格局,韩国也一跃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BR>    二战后,韩国经济的腾飞被视为奇迹,而汽车业的发展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韩国人从引近到自主生产也只用了不到6年时间!<BR><BR>    再来看看我们的汽车工业吧!<BR><BR>    中国汽车工业于1953诞生,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一辆解放牌CA10型4吨载货汽车在第一汽车制造厂胜利下线。从1957年起,一些省市也开始制造汽车。到1963年全国共有汽车制造厂18家,改装车厂45家,当年生产各类汽车约2万辆。从这时开始,中国的汽车工业出现了新的构造体系,形成了南京、上海、北京和济南4个较有实力的汽车生产基地。其中上海汽车装配厂于1957年12月26日试制出第一辆样车,定名为SH58一I型三轮货运汽车。 1965年北京汽车厂也试制成两辆BJ212型样车。<BR>    上海汽车行业由专业公司组织各厂按计划、按专业分工试制。上海汽车底盘配件厂用7个月完成了悬架、转向器、前减振器、传动轴、制动器等18个总成。1959年9月28日上海内燃机配件厂试制出发动机;上海郑兴泰汽车机件制造厂试制出变速器和螺旋伞齿轮,上海汽车装配厂用5个月完成了车身制造和整车组装。1959年9月30日,新的凤凰牌轿车终于诞生。<BR>        20年呀!16年日本成为世界汽车霸主,6年韩国也走完了学习之路,难道中国人真的很笨!中国汽车行业的精英真的无能!<BR><BR>    你们的智慧那里去了!<BR><BR>    你们的血性那里去了!<BR><BR>    你们的脊梁还在吗?<BR><BR>    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汽车精英让谁给阉了!<BR><BR>    我们看到中国汽车精英们被阉了,还跪在洋主人的面前流着口涎傻笑,可怜的中国汽车精英为了饭碗、为了高薪、为了成为尊贵的外企白领,自觉或不自觉的阉割了自己的灵魂。<BR><BR>    中国汽车的高级精英们被阉割大多数是自愿的,属于“自我革命”的类型,这种革命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获得地位和利益,他们和太监的心态相似,他们根本没有民族大义的概念,唯一存在的是如何获得洋主人的宠爱从而加薪、升官、出国。(我们看看中国汽车合资企业高管的子女中还有几个是中国人)   <BR><BR>    汽车精英的自我阉割就能造成现在的局面吗?不是!问题的核心不仅仅是精英的自我阉割:<BR><BR>1、国外的汽车资本大亨:<BR><BR>    中国一汽、东风、上海三大汽车集团包括北京现代等中国核心的汽车支柱都成了老外的工厂,中国的汽车管理精英和技术精英躺在老外厚厚的脂肪肚上悠闲的抱着奶瓶喝着鲜红的奶水,(这可都是中国百姓的鲜血)。老外不需要他们去思考技术问题,只要管好生产问题就可以了,曾在外企工作的精英指出外国人的图纸他们根本没有权利改动一颗螺钉的位置。<BR>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与东风汽车集团合资的日产总裁,在合资谈判后评价说,这个项目中方的贡献等于零。话说的很难听、很尖刻。汽车的产量、销售额和利税曾位居全国同行第一的东风集团,今天竟然落到这个地步。但仔细想,人家讲的并不错。东风集团不搞自主开发,技术、先进的管理都是人家的,东风集团有什么贡献呢?<BR>    在这些国外的汽车资本大亨面前,我们的汽车精英们终于弯下了腰,放弃了尊严和挣扎,舔舐着别人丢过来的奶酪!<BR>    再看看而那些不能称之为精英的中国农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文昌农民符祥宝,投入资金1万多元,自己造出一辆汽车,自造车时速可达80公里;陕西省商洛市农民郭书君最近发明了一种“超微型家用电动四轮车”;唐山农民王宏君也造出了水陆两用汽车,时速可达140公里。<BR>    从严格意义上他们做的不叫汽车,他们没有专业知识、没有工装设备手段、没有政府资金支持,凭借的是一腔热血!人民花那么大代价培养你们,你们真的就不如那几个热血的农民兄弟?<BR>    或许对这些汽车精英而言他们是个人,需要养家糊口,大不了说他们没有骨气,他们被阉掉有情可原。<BR>    作为汽车企业,他们是企业,企业运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他们被阉掉也情有可原。<BR><BR>  2、汽车行业的管理部门:<BR><BR>    你们是政策的制定者,是你们决策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前途和命运。<BR>    战略层面:造什么车?给谁造车是汽车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1903年福特汽车创立人亨利福特说"我们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员工,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好车。" 老富特浅显的道理,实现了"让每个美国家庭都开上汽车"的梦想,成全了T型车1500多万辆的辉煌。福特的造车理念和定位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标准。<BR>    我们的汽车行业主管部门你们给中国汽车产业的定位是什么?可能是定位在了轿车的“轿”字上了吧,通俗的解释:轿子——古代统治阶级的特殊车辆。轿子,一种靠人或畜扛、载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圣经《以赛亚书》中也有记载。古罗马时代,只有皇后和元老院议员的夫人才能乘坐。轿子自古以来就是达官贵人出行的交通工具,普通百姓也就是在重大喜庆才能用上花轿。最为典型的就属人轿,主要是为了满足一下权贵达官的虚荣与庸懒。如清朝规定,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城乘“八人抬”;外省督抚乘“八人抬”,督抚部属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乘“八人抬”等。至于皇室贵戚所乘的轿子,则有多到10多人乃至30多人抬的。此外,乘轿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规定,处处显示着封建社会里森严的等级制度。就像现在中国的什么级别官员坐什么规格的轿车一样。<BR>    中国的汽车发展战略是什么?从现行的结果看就是“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汽车厂家在中国本土生产以满足中国官员专用的能体现官威的车,并逐步提升和国际水平接轨;通过官车的号召力积极拓展中国家庭用车市场,引领普通百姓对外国品牌的偏好;通过政策杠杆设定非技术壁垒保护外国品牌在中国的技术和市场领先地位” 。<BR><BR>    战术层面:你们真的就不能组织一个国家级团队研究汽车核心技术吗?组织一个最专业的汽车研究团队,主攻汽车核心技术,老外给的这点从我们身上剥走的血肉我们可以双倍给我们的精英,我们原意!<BR>    开发奇瑞轿车的人才,来自东风汽车集团,他们在奇瑞很短时间就开发出了轿车。但是东风集团自己,几年前也曾开发出“小王子”小型轿车,而不生产。这就说明,中国开发轿车的问题,用得上孟子的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BR>    你们就没有订出学习计划吗?你们在和外国合资时的合同是怎么签的?又是怎么拿市场换的技术,国内市场全是老外的了,我们要的技术又在那里?<BR>    你们把中国人几十年积累的骨干汽车集团送给外国人(几乎所有的厂房设备,所有研发技术能力),你们还把其他能造汽车的厂家几乎都合资了;把几乎是中国全部的优秀汽车人才送给老外,被老外强行阉割或自我革命了,在这种局面下你们准备拿什么去搞自主研发?你们又转过身来对民营资本进入汽车行业进行限制,行业管理造成中国汽车工业相对落后,你们承认吗?你们才是阉割中国汽车工业及汽车精英的罪魁祸首!是外国资本的中国总代表!但是我们要问的是你们又被谁阉了???被什么阉割了???<BR><BR>3、消费者:<BR><BR>    消费者是苛刻的,是无辜的,他们对汽车要求有可靠的性能,美丽的外观,这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但是你们就不能支持一下民族产业和品牌。说你们阉了中国汽车精英你们别不服气。看看韩国人吧!<BR><BR>    下面是一个网友的韩国行,看完可能有点感触:<BR><BR>    走出仁川机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全新的车世界。坐在现代出租车上,我暗中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调查。40多分钟时间,从眼前经过的车辆不下3000台,而其中仅有2台宝马和2台奔驰是进口车,其余全是清一色的“韩国造”,最多的是韩国的国民车索纳塔、嘉华和现代瑞风。在数百台SUV当中,双龙的雷斯特、柯兰朵占到了50%以上。“韩国人不喜欢进口车吗?”我不解地问司机朴先生,“韩国人当然喜欢好车了,但我们就是要用自己的车,要不怎么叫韩国人呢?”司机简短而有力的回答倒显得我像多此一问了。<BR><BR>    朴先生告诉我,在韩国,所有的出租车都是本国品牌,其中,现代和大宇占绝大部分。一般来说,现代(起亚)和大宇车型实惠,是工薪阶层的选择;双龙是少数高品位用户和SUV用户的首选。最后,他依旧重复了刚才所说的话:“韩国人一定要用韩国车!”<BR><BR>    韩国的经济腾飞依靠了汽车这个龙头产业,而汽车产业的腾飞则依靠了4000多万韩国人的爱国热情。国人们,看看我们的汽车市场,看看我们的车流,又有几辆是可以用“自主品牌”来称呼的?!我们普通消费者除了对汽车精英集体被阉割现状的无奈,我们是不是还应该再做点什么?想点什么?<BR><BR>4、政府官员:<BR><BR>    在我国政府采购计划中,订单最大、增幅最大的依然是汽车采购。据悉2006年中国政府汽车采购达700亿元,其中小轿车占据着最大的份额。<BR><BR>  官车占市场份额的10%-15%,外国品牌成为公务用车绝不是老外的终极目的,而是利用它对国民汽车消费行为起到示范效应。“官车”形象带来的特殊的品牌影响力。由于这种对百姓高档豪华车消费的示范或导向作用,德国人的大众汽车可是占尽了这个便宜,对德国大众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研究发现:引导中国政府官员轿车一步步走向豪华是德国汽车在中国成功的关键要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官员对外国汽车品牌的贡献估计超过20000亿。<BR>    韩国的政府官员用车基本清一色是本国大宇、三星等国内企业生产制造的。为什么到了我们这个民族汽车工业正在发展的国家,我们的政府官员以及公务人员,却不以乘坐自主品牌车为荣?反而要为之设置种种门槛,限制公务用车的国产化?这不能不让人们反思。<BR><BR>    说政府官员阉掉了中国汽车精英你同意吗?</DIV><DIV class=t_msgfont> </DIV>
新靖江论坛内发表的信息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发布信息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新靖江论坛联系删除!
新靖江论坛(www.xjjbbs.com www.052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